终南山巅,云雾缭绕。林夏盘坐于青石之上,双手轻抚膝间那面青铜古镜。镜面如水,映着满天星斗,却又似乎深不见底。
"又到了月圆之夜。"沈墨怀抱轩辕剑,立于她身后三丈处,衣袂随风而动。他目光如炬,扫视着四周黑暗,"昆仑镜今夜可有异动?"
林夏没有立即回答。她纤细的手指划过镜缘那些古老符文,眉头微蹙。忽然,镜面泛起涟漪,星光扭曲,一幅幅画面如走马灯般闪现——饿殍遍野的荒原,燃烧的村庄,破败的城墙,被铁骑践踏的百姓...
"元朝气数将尽。"她声音轻若叹息,"天下大乱,民不聊生。"
沈墨走近几步,轩辕剑在鞘中轻颤,发出低沉嗡鸣。"妖魔横行,正是轩辕剑出鞘之时。镜中可示具体时间地点?"
林夏闭目凝神,指尖符文亮起微光。镜中画面定格在一座破败城池,城门上"濠州"二字依稀可辨。街道上,一队衣衫褴褛的士兵正押送粮草,为首者面容刚毅,额宽鼻挺,双目炯炯有神。
"朱元璋,时年二十四岁,郭子兴麾下亲兵。"林夏睁开眼,"现在是至正十二年,他刚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,初露头角。"
沈墨点头:"元顺帝昏庸,奸臣当道,黄河决口引发百万流民,正是红巾军起义之时。"他握紧剑柄,"昆仑镜既然已经示警,我们应当前往帮助朱元璋诛暴元,建立大明王朝。"
林夏起身,青丝如瀑垂落腰间。她将昆仑镜悬于胸前,镜面朝下,在地上投下一圈清冷光辉。"轩辕剑主,可准备好了?此去凶险,恐难回头。"
沈墨大笑,声震山谷:"我辈修行,不正是为斩妖除魔、济世安民?走!"
光芒暴涨,二人身影渐渐模糊。终南山的云雾吞没了他们的踪迹,仿佛从未有人在此驻足。
至正十二年春,濠州城。
战火摧残后的城墙千疮百孔,街道上弥漫着焦臭与血腥混合的气味。林夏和沈墨走在人群中,粗布麻衣难掩超凡气质,引来不少侧目。
"按昆仑镜所示,朱元璋今日会带队来城南征粮。"林夏压低声音,"我们需设法接近他。"
沈墨目光扫过街边奄奄一息的饥民,眉头紧锁:"元军刚洗劫过这里,百姓十室九空,何来余粮可征?"
正说话间,远处传来马蹄声与呵斥声。一队士兵推搡着几个老农走来,为首的年轻军官面容冷峻,腰间配刀虽简陋却磨得锃亮。
"那就是朱元璋。"林夏轻声道,"比镜中看到的更加消瘦。"
朱元璋正厉声质问一个瑟瑟发抖的老者:"城中大户刘德家仓廪充实,为何不肯纳粮助军?"
老者跪地叩头:"将军明鉴,刘老爷说...说红巾军都是流寇,宁可粮仓内的粮食全部发霉也不..."
话音未落,朱元璋已勃然大怒:"放肆!元兵来时他怎不敢这般硬气?"他转身对士兵下令,"跟我去刘宅!今日非要这为富不仁的老匹夫知道我们红巾军的厉害!"
林夏与沈墨交换眼色,快步跟上。到刘宅大门外,只见高墙深院,家丁持棍戒备。朱元璋正要命人撞门,忽听一声清越女声:
"将军且慢!"
朱元璋回头,见一青衣女子立于街心,身旁站着个抱剑男子。女子容貌清丽不似凡人,男子则气度沉稳如山岳。
"何人阻我?"朱元璋警惕地按住刀柄。
林夏上前一步,衣袖轻挥。昆仑镜从怀中飞出,悬于半空,镜面显现出刘宅内部的景象——粮仓堆积如山,后院却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偷挖野菜充饥。
"贫道林夏,这位是师兄沈墨。"她声音不疾不徐,"将军欲为民请命,但强行破门恐伤无辜。不如让贫道一试?"
朱元璋眼中闪过惊异,却很快恢复冷静:"道长有何高见?"
林夏不答,转向大门,手结法印。昆仑镜射出一道清光,照在门环上。片刻后,大门吱呀一声自行开启,里面传来刘德惊慌的叫喊:"怎么回事?谁开的门?"
朱元璋不再犹豫,带人冲入院内。沈墨留在林夏身旁,低声道:"用昆仑镜开锁,是否大材小用了?"
林夏微笑:"取得信任的第一步,总要有些惊人手段。"
不出半个时辰,朱元璋押着面如土色的刘德出来,身后士兵抬着十几袋粮食。他走到林夏面前,郑重抱拳:"多谢仙长相助。朱某眼拙,不识高人,还望恕罪。"
林夏还礼:"将军心系百姓,才是真豪杰。我师兄妹云游至此,见天下大乱,愿助明主平定乱世。"
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:"仙长言下之意..."
沈墨上前,轩辕剑微微出鞘,一道金光闪过,路边一块巨石应声而裂:"我等非寻常道士,有降妖除魔、预知祸福之能。将军若不信,三日后元军将偷袭濠州东门,可早作准备。"
朱元璋神色数变,最终深深一揖:"若预言成真,朱某必当重谢二位。眼下还请到营中一叙。"
三日后,黎明时分。
濠州城东门箭楼上,朱元璋披甲而立,身旁是林夏和沈墨。远处地平线上,尘土飞扬。
"果然来了。"朱元璋握紧刀柄,声音低沉,"探马报有千余骑兵,由元将彻里不花率领。"
林夏手托昆仑镜,镜中显现敌军阵型:"前锋三百,中军五百,后队二百。彻里不花在中军黄罗伞下。"
朱元璋惊讶不已:"仙长此宝真乃神物!"他转身对副将道,"按计划行事。"
号角声中,城门大开。奇怪的是,城内竟无一人出迎,只有几面残破旗帜在风中飘摇。元军见状,以为守军怯战,前锋呐喊着冲入城门。
就在最后一骑进入瓮城时,千斤闸轰然落下。箭楼上突然冒出数百弓箭手,火箭如雨倾泻。元军见状开始大乱,人马在瓮城中互相践踏,死伤无数。然而更可怕的是,地面不知何时被泼了火油,顷刻间烈焰腾空,将元军前锋吞噬在火海之中。
"中计了!"彻里不花在后军大惊,"快撤!"
然而为时已晚。就在彻里不花下令的同时,两侧山林中杀出起义军的伏兵,沈墨一马当先,轩辕剑金光纵横,所过之处元兵如割麦般倒下。朱元璋率精兵直取中军,与彻里不花战在一处。
林夏立于高处,昆仑镜锁定战场每个角落。她发现一队元兵正悄悄绕向朱元璋侧翼,立即传音示警。朱元璋及时变阵,反将偷袭者包围。
战至午时,元军溃败。彻里不花被沈墨一剑斩落马下,余众或死或降。濠州城欢声雷动,郭子兴亲自出迎,犒赏三军。
当晚庆功宴上,郭子兴举杯向林夏二人致谢:"二位仙长神机妙算,救我濠州,请受郭某一拜!"
林夏避席不受:"元帅客气。此战全赖朱将军指挥有方,众将士拼力奋战,贫道不过略尽绵力而已,不足挂齿。"
朱元璋目光灼灼地看着她:"若无仙长的昆仑镜预警和法宝相助,朱某此战岂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取胜?"他压低声音,"不知仙长可愿长留在我军营之中?朱某虽位卑言轻,但必以师礼相待。"
沈墨与林夏对视一眼,微微点头。林夏道:"将军胸怀大志,日后必成大事,我师兄妹愿效犬马之劳。不过..."她话锋一转,"将军近日恐有小厄,需多加小心。"
朱元璋一怔:"仙长何出此言?"
林夏不答,只是将昆仑镜往空中一抛。镜中显现朱元璋在营帐中独自饮酒的画面,忽然捂腹倒地,面色铁青。
"毒酒?"朱元璋脸色大变,"谁会害我?"
"功高震主,自古皆然。"沈墨意味深长地说,"将军近日风头太盛,难免招人嫉妒。"
三日后,郭子兴妻弟张天佑设宴相邀。朱元璋佯装赴宴,暗中让林夏检验酒食。果然在酒杯边缘发现剧毒。朱元璋大怒,却听从林夏劝告,没有当场发作,而是借口腹痛离席,连夜带亲信离开濠州,开始四处自募兵马。
临行前,朱元璋向林夏深深一拜:"仙长两次救命之恩,朱某没齿难忘。他日若有所成,必不相负!"
林夏扶起他:"将军乃真龙之相,此去当招揽贤才,徐达、汤和、常遇春等皆万人敌,可助将军成就大业。"
朱元璋惊讶不已:"仙长竟知我心中所想之人?"
沈墨大笑:"昆仑镜可观过去未来,轩辕剑可斩妖除魔。将军只管放手去做,自有天助!"
至正十三年冬,滁州城外。
朱元璋率领新募的三千精兵已围城半月。滁州守将贾鲁是元廷名将,城墙坚固,粮草充足,强攻难下。
中军帐内,朱元璋愁眉不展:"探马来报,元廷已派五万大军来援,三日内将至。若不能速取滁州,我军腹背受敌,危矣。"
徐达、汤和等将领议论纷纷,却无良策。林夏静立一旁,忽然开口:"将军可曾听过'珍珠翡翠白玉汤'的典故?"
朱元璋一愣:"仙长何意?"
林夏微笑:"当年将军落魄时,曾得一碗残羹冷炙,却觉美味无比,赐名'珍珠翡翠白玉汤'。如今滁州城内,正有这样一个机会。"
她展开昆仑镜,镜中显现滁州城内景象:由于长期围困,百姓缺粮,连守军也开始减膳。更关键的是,贾鲁性格刚愎,与副将哈剌章不和,哈剌章暗中联络了几名千户,准备献城。
朱元璋大喜:"天助我也!但如何与哈剌章取得联系?"
沈墨抱剑而起:"此事易尔。今夜我潜入城中,取哈剌章首级...或其效忠书来。"
朱元璋连忙摆手:"沈仙长不可冒险!城墙高耸,守备森严..."
话音未落,沈墨已化作一道金光掠出帐外。朱元璋追出时,只见夜空一道流星般的光芒直飞城头,守军竟毫无察觉。
不到一个时辰,沈墨已返回,手中多了一封血书:"哈剌章愿献东门,以火把三晃为号。"
次日深夜,滁州东门果然火把三晃。朱元璋率军悄然入城,里应外合,一举拿下滁州。贾鲁在乱军中被杀,哈剌章率众归降。
庆功宴上,朱元璋特意命人做了一锅杂烩汤,笑称"珍珠翡翠白玉汤",众将不解其意,只有林夏会心一笑。
酒过三巡,朱元璋屏退左右,向林夏二人郑重行礼:"自遇二位仙长,朱某如有神助。滁州乃战略要地,得此根基,大业可图。不知二位接下来有何指点?"
林夏展开昆仑镜,镜中显现出一幅宏大画卷——朱元璋率军渡江,取集庆(南京),继而与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争雄的场面。
"将军当'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'。"她指着镜中景象,"先稳固根基,再图发展。明年当有贤士李善长、刘基来投,可重用之。"
朱元璋凝视镜中自己身着龙袍的画面,呼吸急促:"这...这是..."
沈墨按住他肩膀:"天机不可轻泄。将军只需记住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暴元无道,将军当以仁义之师伐之。"
朱元璋肃然:"朱某谨记仙长教诲。"
就在此时,昆仑镜突然剧烈震动,镜面浮现一片血色。林夏脸色骤变,急忙收起宝镜。朱元璋正要询问,忽听帐外亲兵急报:
"禀将军,郭元帅病危,派人来请将军回濠州议事!"
朱元璋大惊,匆匆离去。帐内,林夏面色凝重:"镜中血光之兆,恐怕郭子兴之死将引发内乱..."
沈墨皱眉:"我们是否跟去?"
林夏摇头:"此乃朱元璋必经之劫。我们且去准备下一场大战——太平之战,元将蛮子海牙已率水师封锁长江了。"
夜风吹动帐帘,烛光摇曳。远处长江涛声如雷,仿佛预告着更加波澜壮阔的征程即将开始。